1822年5月24日在Pichincha火山,靠近基多城市,海拔3000公尺地方激戰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史稱Pichincha戰役。一方是西班牙皇軍統領Aymerich的軍隊,另一方是由委裔Antonio José de Sucre將軍所統領的獨立軍,最後由獨立軍勝出,導致了基多及數個省份自由解放。
基多獨立軍陣營始於1820年10月9日,當時沿岸惠夜基剛宣告脫離西班牙統治而獨立,叛軍領導、殖民軍秘魯及委內瑞拉官員、及當地一些知識份子與愛國人士組成統治委員會及一支防禦城市之軍隊,獨立運動的火苗延燒至la Presidencia的省區。自此,南美反西班牙獨立戰爭一路開展,Simón Bolívar在Boyacá戰役勝利敲定了新格內那達總督區的獨立,同時1820年9月南方José de San Martín軍隊在秘魯沿岸登陸,為祕魯總督區獨立鋪路。
1820年首度與西班牙皇軍會戰,惠夜基獨立政府組成當地成員約1800人軍隊,11月派遣至山區招募獨立軍新成員。經過了初始的勝利,例如11月3日昆卡城市獨立戰,然而因為獨立軍在靠近Ambato地區的Huachi戰役遭受大敗,迫使軍隊撤回沿岸地區。1821年2月惠夜基接受來自當時哥倫比亞共和國總統Simón Bolívar武器、糧食等援助。同年5月哥倫比亞軍隊統領Antonio José de Sucre抵達惠夜基。他領導愛國軍並開展解放基多及基多皇區的行動,Simón Bolívar政治目的則是希望將皇區所有省分併入,包括惠夜基到哥倫比亞。惠夜基本身則尚未決定是否併入祕魯或哥倫比亞,更多的市民希望自行建立共和。1821年7月蘇克雷開始由安地斯山進軍,同樣地在Huachi戰役同一地區,蘇克雷首度戰役9月12日被皇軍打敗,11月19日第二次與皇軍交戰則達成停戰armisticio協議。
蘇克雷將軍回到惠夜基後,為下一回合戰役研擬更好的戰略,避免任何意圖經Guaranda直接向基多進軍。蘇將軍傾向迂迴戰術進攻,首先往北行動前先抵Cuenca後經安地斯山直搗基多。這個計劃有多項好處,拿下昆卡可以切斷利馬與基多聯繫,並可讓蘇克雷有時間等待San Martín承諾從祕魯送來的援助。迂迴從沿岸途經山區也可讓軍隊逐漸適應高度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可避免處於不利狀態與直接與來自基多皇軍開戰。最後在1822年5月24日愛國軍人數達2971人開始往Pichincha火山行動。最後蘇克雷得勝,雖然不是歷史上大戰役,但結果具重要性,蘇克雷隔日進入基多市,顧及惠夜基詭譎情況給予其自由,也促使其併入大哥倫比亞共和國,Simón Bolívar同年6月將他昇為大將軍及基多區Departamento de Quito首長,隸屬於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省。當Simón Bolívar以勝利之姿進入惠夜基, 1822年7月13日宣佈惠夜基併入大哥倫比亞。
厄瓜多的國定假日不多,下星期一(5/24)放假是意外驚喜,全國都因獨立軍的勝利受益。
http://es.wikipedia.org/wiki/Batalla_de_pichincha
http://es.wikipedia.org/wiki/Batalla_de_pichinch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